来源:北京商报
作者:孟凡霞 马佳昆
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(以下简称“税优健康险”)自推广以来一直深陷“好而不火”困局。不过,在利好政策频频出台、多重红利加持下,该险种或即将告别“不叫座”局面,迎来高光时刻。继银保监会等13部门联合发布商业保险顶层设计提出扩大产品供给后,税收优惠产品扩容再被提及。日前出炉的《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》强调,要用足用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,研究扩大保险产品保障范围。分析人士表示,这意味着未来更多健康险产品有望纳入到税收优惠行列,不仅有利于丰富百姓的产品选择范畴,对一直处于“叫好不叫座”的税优健康险而言,还有望借助此波产品扩容红利打破僵局。
陷“好而不火”困局
为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,减轻基本医保压力和参保群众医疗负担,税优健康险应运而生并在全国推广。2017年7月1日起,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试点政策在到全国范围内实施,对个人购买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支出,允许按每年最高24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。
相较于普通商业健康险,税优健康险允许既往症投保、准入门槛低,突破社保目录、保障范围广,约定范围内报销比例不低于90%、保障程度高,赔付率80%以下差额返还、受益程度高。业务保证续保,惠及长远保障。
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,该险种是商业保险中与社会医疗保险最为接近的医疗金融产品,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承载着第三层次的重要功能,能有效解决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等问题。
虽有着诸多好处,但近年来税优健康险依旧陷于“好而不火”的僵局。据公开资料显示,截至2018年底,税优险健康险行业累计承保31.9万件,累计保费收入9.4亿元。而同年,普通型健康险中仅60岁及以上老人的保费收入就高达179.2亿元。
对此,南开大学保险系教授朱铭来对北京商报记者解释道,税优健康险一直都面临着一些瓶颈,个人化产品离不开团体化管理,这种模式对于保险公司来讲管理不方便;同时,允许个人带病投保造成了很强的逆选择,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风险很大;且其税收额度较小,激励作用并不明显。
频迎政策红利
不过,伴随着多项利好政策的接连出炉,税优健康险“不叫座”或将成为过去。
3月5日,《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》正式出炉,明确指出力争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。同时,要用足用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,研究扩大保险产品范围。
这并非本年度税优健康险迎来的首个利好政策。一个月前,银保监会等13个部门就曾联合发布《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》,鼓励商业保险机构适应消费者需求,提供包括医疗、疾病、康复、照护、生育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。用足用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,适时扩大相关保险产品范围。
在多位业内人士来看,随着利好政策的接连出炉,税优健康险有望扩大产品覆盖范围,从而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,打破一直以来的“叫好不叫座”局面,实现保费快速增长。对此,郑秉文称,未来5年,健康险要想突破2万亿元,有基础,也有压力。税优健康险是能否能否突破2万亿元的主要“增长点”。
不过,也有专家认为不从根本上解决税优健康险痛点,破局仍存疑。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,对现行税优健康险的未来并不抱乐观态度。如果不解决退税程序繁琐以及允许带病投保的问题,税优健康险的愿望是好的,但结果未必理想,应该改为按年投保一次税前列支,同时不允许带病投保。
扭转关键在产品创新
如何抓住政策红利,扭转目前的困境,成为了税优健康险丞待解决的问题。
对此,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建议,税优健康险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管制太多,实际上不用对产品做过多的限制,只要明确购买相关健康险就给予税收优惠就可以起到激励作用。比如将重大疾病、百万医疗等这些经过市场检验的、受大家欢迎的、既有需求又有供给的产品都可以纳入到税收优惠所支持的范围里。
的确,在业内人士看来,税优健康险目前产品形态单一、难以满足市场多样性的需求,同质化特征十分明显。
除扩大产品形态外,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王滨还建议,应提高税收优惠力度,探索建立税优额度的动态调节机制;简化税务操作手续,提高税收优惠抵扣的便利性;赋予保险机构更大的业务经营空间,更好调动保险机构能动性。
除此以外,针对带病投保存在的逆选择风险,朱铭来也给出意见,银保监会、国家医保局等有关部门可以合作出台相关政策,将税优健康险产品与个人账户改革形成有效对接,从而避免税优健康险的风险逆选择问题,打通补充医疗保险与个人账户及税优健康险三方面的最后一公里。